台灣教師聯盟2024年9月份會訊
- 教師聯盟 台灣
- 2024年10月1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本會會訊設計為每月推出,每月將會替各位盟員精選該月三至五則教育新聞,並且分享聯盟近期活動辦理情形及未來活動,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 一、李慧生理事長的話 - 面對面交流:將人權教育帶入台灣校園的期許
台灣人權教育在近年來受到重視,然在課堂中講述的方式往往過於理論化,缺乏實際的生活連結。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權的重要性,將受難者家屬代表與學生進行實際對談是一種富有潛力的方式。透過這樣的對話,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人權問題不僅是歷史事件或書本中的抽象概念,而是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這樣的教育方式將有助於讓學生對人權的認識更具體、更具同理心。
讓學生與受難者家屬代表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能夠使學生對於人權議題有更直接的感受。當一個真實的受難者家屬親自講述自己在專制統治、戰爭或迫害中的經歷時,這不僅是一個歷史故事,更是一個活生生的經驗分享。這樣的對談能夠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讓他們明白自由、平等和尊重他人的權利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學生會更容易意識到自己身處自由社會的珍貴,以及為了維護這些基本人權應該付出多少努力。
受難者家屬代表的經歷能為學生提供反思的機會,讓他們重新思考社會制度與人權保障之間的關係。這些受難者的故事不僅包含個人的苦難經歷,還包含了社會結構的不公正與制度性問題。當學生聽到這些經歷時,會不由自主地反思現今社會是否仍存在類似的現象,或我們的社會結構是否足夠保障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這樣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夠促使學生關注現實生活中的不公,從而培養他們成為積極推動社會改變的一份子。
這樣的對談能夠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與責任感。許多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未曾真正面對過社會上的不公正,因此對於人權問題的感受較為冷漠。然而,當他們有機會聽取受難者的經歷,這種直接的面對面交流能夠打破他們的冷漠,促使他們思考自己能夠為社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這樣的體驗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不僅是人權的受益者,還應該是人權的捍衛者與推動者。這種教育方式有助於學生在未來成為更具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將人權教育透過受難者家屬代表與學生們的實際對談方式引入高中校園,無疑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教學方式。它不僅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人權的重要性,還能喚起他們對社會不公的關注,培養同理心與責任感。這樣的教育能夠超越課堂上的理論教學,讓人權教育成為一種有血有肉、充滿感情的學習體驗。透過這樣的方式,台灣的學生將更有可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維護人權的中堅力量。
• 二、文教專欄
1.欺善怕惡的本質
監事主席 溫貴琳
賴清德總統於2024年9月初,一項公開談話,點破中國侵略台灣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領土的完整,而是想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來成就霸權。否則,為什麼不拿回清朝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割讓給俄羅斯的土地?相關發言引發國際媒體熱議。
中共官方不敢吭聲,但不少中國網友肯定賴清德的說法。他們說:賴清德巧妙一擊,戳中中國領土完整的軟助。」
我國安人士指出,賴總統這段談話,不單是打到中國痛點,而是點破台海問題是中國拿來成就威權主義的藉口。
俄羅斯外交部聲明指稱,俄中在二千年代簽署的條約已解決邊界問題,台灣當局無權代表北京發言。
據查,1969年3月,珍寶島(在烏蘇里江內)事件,中俄邊界衝突,雙方關係惡化,中國直接批判俄羅斯「蘇修社會帝國主義」。但中國官方仍然認為中國政權的建立,蘇聯共產黨的孵化居功厥偉,寧願自當「細漢仔」,而不以為意。因此,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次年毛澤東與史達林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毛澤東根本不敢提出領土問題。直到1991年,中國江澤民與蘇俄戈巴契夫簽訂「中國國界東段協定」:蘇俄承認珍寶島彈丸之地屬於中國,而蘇俄向滿清掠奪的中國領土,包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萬平方公里(璦琿條約1858年)、烏蘇里江以東到海四十萬平方公里以及庫頁島百萬平方公里(1860年北京條約)的土地,中國承認歸俄所有,不敢要回。
話說回來,舊金山和約,日本放棄台灣,並未言明台灣歸屬,只緣蔣軍敗退來台,強力佔領。
至於1971年,聯合國大會的2758決議,是在決定中國代表權,不是在決定台灣的主權歸屬。
中國始終大言不慚緊咬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同樣是滿清割讓的領土,中國施以不同的處置態度。這正反映出中國人遇強則弱、愈弱則霸凌的本質。
中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一共喪失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是中國百年「國恥」。而且俄羅斯入侵後,屠殺中國人事件時有所聞,諸如海蘭泡及江東六十四屯大屠殺等血海深仇,中國人置若罔聞。今天,中國人不是宣稱他們是世界第一強國嗎?習近平為什麼不去收復東北廣大失土?而一天到晚只肖想台灣呢?
2.落實文教轉型正義未竟之業
李川信 顧問
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開啓台灣人自我認同追尋,百年來歴經戰後228大屠殺,白恐威權統治,民族自信心盪到谷底。幸有民主前輩干冒生命危險,堅持追求自由民主、人權主權,才有今日的景象,並列世界民主同盟,讓國人引以爲傲。然面對中國文攻武嚇及國內親中勢力裡應外合,國人不得不慎。唯有落實轉型正義,厚植文化底蘊與歷史厚度的國家軟實力,才能有效鞏固民主、守護主權。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去年邀請政治受難前輩及家屬、專家學者、社團領袖,在各界的努力下,共同催生行政院核定「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為了持續推動「歷史記憶的傳承與轉型正義」,再度由王美琇董事長擔任召集人,成立「519行動組合」深化轉型正義工程。盤點轉型正義未竟之業,匯集民間力量,成為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的後盾,共同維護台灣主體價值。
今年八月底,高雄市某高中開學準備日教師研習,聘請校外楊姓教官演講「防災、全民國防」課程,結果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訴求:中國的假想敵不是台灣是美國,美國根本不會為台灣出兵,美國只在乎販售武器給台灣等「擬美論」,這種「疑美論」、「認知作戰」都是中國對台統戰的一部份,教官公然在校園散播,教官存在校園也該被轉型吧!
回想1964年台大彭明敏教授與學生謝聰敏、魏廷朝,本於學術良知、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揭示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早已是鐵一般的事實,共同建立新國家、制定新憲法、加入聯合國,因不容於當局,被判處重刑,經過一甲子,台灣社會已還其公道,台大也應恢復其名譽,達成校園轉型正義。
文化部推動影視產業的發展,帶領台灣藝文國際化,最近策劃國美館與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合作,展出台日藝術家作品,讓世人驚艶的作品是黃土水的《甘露水》,從「不見天日」到「國寶經典」,彰顯台灣人走過陰霾,充滿自信的迎向未來。最近文化部宣布,國軍儀隊撤出蔣介石銅像大廳,值得讃許;蔣介石過世近半世紀,我們還無法走出二蔣威權盤據台灣天空的黨國陰影,台灣有資格當民主國家嗎?關閉堂體、拆除威權銅像應成未竟之業。
藉由文教轉型正義的推動,讓國人了解先賢先烈,在威權的年代,不畏艱險勇於對抗獨裁的動人史詩。去威權護民主,已是普世價值,期待政府、民間合作,落實轉型正義教育,完成未竟之業。
3.高關懷學生的正向反饋需求 提升學習動機與自信心的關鍵
潘威佑 副理事長
近高關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向反饋對他們的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這些學生通常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困擾,因此,適當的正向反饋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學習動機和社交能力。以下是高關懷學生最需要的幾種正向反饋形式。
教師和輔導人員應該在日常互動中展現出關懷與同理心。當學生遇到困難或挑戰時,教師應主動詢問他們的情況,並以同理心回應他們的感受。例如,教師可以透過眼神交流和身體語言,讓學生感受到被重視和理解。這樣的互動不僅能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感,還能讓學生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進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
教師應該提供具體且正面的讚美。高關懷學生往往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因此,教師在評價他們的表現時,應該強調他們的優點和進步,而不僅僅是指出缺點。例如,如果學生在某項作業中有所進步,教師可以具體指出改進的地方並表示讚賞,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也能激勵他們持續努力。
同時教師也應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索。這對於高關懷的學生們來說尤為重要,因為這些學生通常需要更多的支持來發掘自己的興趣與潛能。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式問題或專題討論,讓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同時,也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去探索自己的興趣,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學業成績。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內在動機,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
提供建設性的反饋也是高關懷學生所需要的重要支持。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挫折時,教師應該以積極的方式引導他們思考改進的方法,而不是單純批評。例如,可以使用“我注意到你在這個部分遇到了一些困難,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如何改進。”這樣的語句不僅能減少學生的焦慮感,也能鼓勵他們主動尋求幫助與改進。
高關懷學生在學習中最需要的正向反饋包括關懷與同理心、具體且正面的讚美、鼓勵自主學習以及提供建設性的反饋。這些正向反饋不僅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也有助於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加重視這些方面,以促進高關懷學生的全面發展。
• 三、本月教育新聞
1.金管會首辦「金融教育貢獻獎」 鼓勵宣導金融知識防詐騙
2.表揚教育工作者 總統赴中山樓親自頒獎
3.范雲批評教師荒危機 呼籲教育部提出具體解方
4.2024資訊月x臺灣教育科技展 團體參訪開放報名囉!
5.2024澳洲教育展就在逢甲大學 預期留澳人數逐年攀升的趨勢將持續
• 四、聯盟活動紀錄
1.20240701 民主教育教師研習營
2.2024種子教育暑假研習營
3.2024年台灣教師聯盟海洋教育研習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