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2024年7月份會訊
- 教師聯盟 台灣
- 2024年8月2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已更新:2024年8月5日

本會會訊設計為每月推出,每月將會替各位盟員精選該月三至五則教育新聞,並且分享聯盟近期活動辦理情形及未來活動,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 一、李慧生理事長的話 - 台灣教師聯盟暑期研習活動,深耕藝術文化教育的推廣與用心
暑假期間,台灣教師聯盟舉辦了一系列豐富的藝文教育教師講習活動,尤以關於台灣文學與教育內容的專題演講,林雙不老師以「台灣文學」為題,深入剖析了台灣文學的發展歷程及其在文化認同上的重要性。他強調,台灣文學不僅是語言文字的藝術表達,更是台灣歷史與社會變遷的見證。而陳麗華教授則探討了「台灣教育內容的演進」,她詳細介紹了台灣教育體制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並指出教育內容如何因應社會需求進行調整,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與創新能力。張堂庫教授的「台灣的繪畫世界」專題,則帶領大家欣賞台灣畫壇的璀璨藝術,展示了台灣畫家的創作靈感與文化根源。吳佳容教授的「有故事的人」專題,通過講述幾位台灣作家的故事,讓參與者更深刻理解到文學作品背後的生命歷程與情感世界。
在轉型正義與民主發展方面,陳俐甫教授的「台灣民主的發展與深化」專題,梳理了台灣民主化進程,並強調公民社會在其中的關鍵作用。透過具體案例,他展示了台灣在實踐民主價值過程中的挑戰與成就,激發了教師們對民主教育的深入思考。張捷隆校長則在「校園的民主與轉型正義」專題中,分享了如何在校園中推動民主教育及轉型正義,透過實際的校園案例,展示了教育現場如何實現公平與正義。連楨惠老師的「轉型正義的書寫」,以其親身經歷和創作作品,闡述了文字在轉型正義過程中的力量與意義,呼籲大家重視歷史記憶與真相。黃銘正導演則以「轉型正義的影視紀錄」為題,介紹了其拍攝的多部紀錄片,通過影像的力量來呈現轉型正義的多重面貌,觸動了在場觀眾的內心。
這次研習活動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與價值觀的交流。台灣教師聯盟透過這些專題演講,讓教師們在多元的議題中找到共鳴,激發他們在教學中的創意與熱情。同時,這些演講也提供了豐富的教材和教學資源,幫助教師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討論。從文學藝術到轉型正義,這些議題都是當前台灣社會的重要話題,透過教師的教學和引導,能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台灣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脈絡,培養他們成為有批判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此次暑假的研習活動充分展現了台灣教師聯盟在推廣藝術文化教育上的努力與用心。透過專題演講,教師們不僅增進了自身的專業知識,也提升了對台灣文化和社會議題的認識。這些活動不僅僅是一次學習經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和自信。未來,期待台灣教師聯盟能夠繼續舉辦更多類似的活動,為台灣的教育與文化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 二、文教專欄
1.腳踏九五峰、糶米古道,深体在地文化
監事主席 溫貴琳
台北捷運象山—淡水線通車後,這處寬廣而秀麗、林木扶疏芳草鮮,由陸軍靶場改造而成的「象山公園」,遂成登山客匯聚之地,每天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九五峰的英姿
攀爬象山,可從象山公園或松仁路路吳興國小對面小巷進入登山口。然後踩踏四百多個陡峭石階,抵達山頭。佇立山頭,可以眺望101大頭的雄偉和信義商圈的繁華。再往上走,翻越懸崖峭壁,用攀援繩索才上九五峰。
我是象山九五峰的登山客,深愛九五峰的橫翠送香,拔地擎天;也愛南下「好漢坡」的操練體力,磨練意志。此一山中行腳,帶給我最簡樸的生活,啟發我運用自己的有限條件,去面對人生一連串的考驗。
糶米古道 行腳動人
近年,我年事已高,腳力大不如前,於是改走「糶米古道」。這是一條人跡少至的山坡路,從吳興街600巷100弄往前走,路經一段大約500公尺45度斜坡的小徑,首先抵達「德興煤礦」舊址。此一礦坑口樹立一尊礦工推媒車雕像,供人瞻仰。右側一座拱形石橋,橋下是一處小陂塘,據說夜間有許多飛螢在周邊草叢出沒。
日劇至1961年,煤礦盛產,為台灣經濟發展奠定雄厚基礎。當前,礦坑入口增置產業說明,可使登山遊客感念礦工的偉大貢獻。
從「德興煤礦」繼續前行,石階小路伴隨著一條潺潺小溪,溪邊竹林與各種不知名的闊葉林木相夾而生。沿途蟲鳴鳥叫,悅耳動聽;山光水色,渾然天成。愈往上走,山勢愈陡。翻過山頂,便是木柵。抗日先賢正宗「台灣民眾黨」黨魁蔣渭水先生,1931年8月即奉安於此勝地。
糶米公廟表彰先民奮鬥精神
清領至日據,三張犁是一片沃野良田,盛產稻米及瓜果。當時交通不便,先民挑著一簍簍稻米,從現今吳興街翻山越嶺抵達木柵糶出(賣出),再購置木柵「鐵觀音」,挑回三張犁。後人稱呼這條荒煙小路叫做「糶米古道」,並在途中新坡嶺,蓋一間「糶米公廟」奉祀。
尊重多元文化從體驗在地文化開始
象山九五峰,糶米古道,都是我居家附近的觀光文化資產,幾十年來在此踏青賞景、與山友話閒,便覺心境更從容。然而,多元文化必須從在地文化開始;唯有深入體驗在地文化,才能體會本土文化的世界價值。
2.本土海洋教育的重要性
顧問李川信
「本土海洋教育」為核心的校內本位課程,學校做長期的深耕和實踐,內容詳細完整,深具宏觀視野,適合推廣到全國各級學校,以落實海洋教育永續發展,更能深植人心。 海洋國家的子民,內心都應該具備「海洋教育的目的是,人人心中有海洋生活、生活海洋」的概念,這句話讓人感觸特別深。
新北市萬里區野柳國小在張校長及其團隊的經營之下,因地理環境之便,已經推動本土海洋教育在學校的課程,深耕25年且有具體成果,這證明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需長期的永續灌溉。 學校課程的發展,需要營造適合學習的環境,因教師流動性高,對新進教師應强化教師的專業知能,做好全校系統性的解說,建構完整的海洋教育課程模組。創新開發研習教材、教具,結合社區的永續發展模式,媒介行銷推廣到全國各地及國際間的交流合作。
海洋教育的五大學習主軸課程,海洋休閒、海洋社會、海洋文化、海洋科學技術、海洋資源與永續。 延伸更具深度廣度及競爭力。結合社區民俗活動,參與野柳神明淨港文化祭及野柳地質公園、地質生態的研究。 人人應該接受海洋教育的洗禮,重視海域安全問題,了解海嘯、海流、海象的氣候變化及因應,利用現代科技、地圖運用,增進位置的精準,以學校為基地,成立護海中心,讓學校成為連結交流的平台。
新成立的海洋事務委員會,以推廣海洋教育為其工作重點之一,在資源經費上應該可以挹注學校,強化海洋教育的深度及廣度。 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每一位國民都應具備認識海洋、善用海洋、愛護海洋的基本能力和素養,期待從教育中達成「親海、愛海、知海」的三項指標,而海洋素養就是一種:海洋對你我的影響及我們對海洋的影響。用「海陸平衡」的思維,如此才能達成「台灣以海洋立國」的理想。
體驗海洋休閒與重視戲水安全的親海行為,了解海洋社會感受海洋文化的愛海情懐,探索海洋科學和永續資源的知海素養。我們能從海洋探究和海洋休閒中建立合宜的人生觀,去探尋人類生命的意義,並不斷精進追求致善,能淸楚分析思考海洋的特性和影響,並採取行動有效合宜處理海洋生態和環境的問題。能夠規劃及執行海洋活動,探究海洋與開發海洋資源的能力,發揮創新精神,增加人與海的適應互動。能善用語文、數理能力,利用肢體和藝術等形式,去表達溝通,增加和海洋的互動。 善用現代科技、資訊等各類媒體,進行海洋和地球資訊探索,進行分析思辨和批判海洋議題。能夠欣賞創作有關海洋的藝術與文化,體會海洋藝術文化之美,豐富美感體驗,分享真、善、美事物。 從海洋精神之宏觀,冒險不畏艱難中,實踐道德的素養,主動關照海洋公共議題,參與海洋社會活動,關懐自然生態永續經營。能以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建立良性的人際關係。參與社會服務公益團隊,也能從海洋文化和信仰中,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關心全球議題及國際情勢,展現世界和平的胸懷。
海洋對世界上有「大陸地主義」思維的人來說,大海就是阻隔。但對海洋思考的人,大海就是通路,台語俗諺:咔大海借路。印證台灣人有海洋性格的基因,可惜過去執政者來自中國陸地,阻斷人民親水、親海的思為,台灣民主化之後,觀念已經大幅改變中。台灣地緣環境特殊,四面臨海,每個地方開車到海邊都不會超過一個小時,這麼優越的海洋環境,發展海洋教育深具潛力,值得更多人去耕耘,創造更豐碩的成果。
3.從政府與教育在原住民教育上共同推動的齊心與協力
潘威佑 盟副理事長
原住民族教育的推廣不僅需要政策的推動,更需要政府和教育機構在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以下是對政府和教育機構在這一領域中所應該做出的具體期待:
一、政府層面的政策支持與資源投入
首先,政府應該繼續加強政策支持,確保原住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得到充分保護和傳承。這包括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將原住民族語言納入國家語言的範疇,並確保其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此外,政府應加大資源投入,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持原住民族語言教育和文化活動。這不僅有助於語言的保存與復振,也能增強原住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
二、深化原住民族自治與土地權利保障
在自治與土地權利方面,政府應該推動更加具體和落實的措施。這包括提供經費補助,支持各族內部討論其需要的民族自治制度,並在形成共識後進一步推動實施。同時,政府應加快解決歷史遺留的土地問題,如屏東縣來義電塔土地補償問題,確保原住民族對其傳統領域的合法權益。此外,政府應與原住民族社區密切合作,推動諮商取得部落同意參與辦法的修訂,以及制定和推動原住民族土地使用規則和保留地管理利用條例的立法工作。
三、教育體系的雙軌制發展與專業師資培訓
在教育方面,教育機構應積極推動雙軌制的原住民族教育體系,這需要從基礎工作做起,包括課程設計、教材開發和師資培訓。教育部門應與原住民族社區共同合作,開發符合原住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課程和教材,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和傳承自己的文化根源。同時,應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特別是針對原住民族語言、文化和教育方法的培訓,培養更多具備原住民族文化背景的專業教師,提升教育質量。
四、強化健康服務與社會保障
最後,政府和教育機構應該共同努力,強化對原住民族的健康服務和社會保障。與衛生福利部合作,推動消除原住民族健康不平等的工作,確保原住民族能夠獲得優質的醫療服務。實施長期照顧計畫,特別關注原住民族長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此外,政府應加強對都市原住民族的公共服務和居住權保障,推動相關法案的立法工作,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確保原住民族在都市地區也能享有與其他公民同等的權益和生活條件。
結語
原住民族教育的推廣需要政府和教育機構在政策、資源、教育、健康和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在這些方面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才能真正實現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升原住民族的生活品質,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繁榮。政府和教育機構應該積極回應原住民族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確保原住民族教育的推廣工作能夠順利進行並取得預期的成果。

• 三、本月教育新聞
1.跨域、線上、國際化,教育部長鄭英耀描繪未來大學
2.教育部主管高中職「免試入學續招」 184校釋出逾1.1萬名額
3.Ron Berger:不論 AI 怎麼來 教育都是要培育出「好人」
4.全國技能競賽展現技職教育 中市10位金牌選手獲總統表揚
5.早自習、體適能變革上路!113學年4大新制一覽
• 四、聯盟活動推廣
1.2024年台灣教師聯盟海洋教育研習營
壹、目的:環境教育意義在於利用教育的方式,將對於環境的倫理、理念、方式、與價值觀讓全民明瞭,並以永續資源利用模式,教育如何提升生活環境與品質,並強調永續生態的教育。其中包含自我充實、,尋找周邊資訊;配合環境敏感度、環境知識概念、環境態度與價值觀、環境技能與行動經驗培養;以達到落實台灣本土自然與生活科技之教學目標,並強調台灣主體性為其教學主要目的之所在。
貳、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海洋委員會
二、承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教師聯盟
三、協辦單位: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新北市在地資源發展促進會、台灣教育發展協會、台灣母語教師協會
參、研習對象與名額:
一、全國公私立各級學校教師,對環境教育有興趣的朋友們。
二、研習名額:50名,備取10名,額滿為止。
三、教師全程參與研習完畢,頒發 6 小時研習證明。
肆、研習場次: (1)時間:2024年08月20日(二)、08月21日(三),共2天。 (2)室內課地點:台北228紀念會館 (台北市南海路54號)。室外課地點:星空藝素村(新北市貢寮區福隆街44號)
伍、報名: (1)時間:自本計畫核定之日起至2024年08月19日下午5時止。 (2)方式:電話報名02-23960900、全國教師研習網線上報名。
陸、本研習計畫經海洋委員會計畫核備後實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