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2024年11月份會訊
- 教師聯盟 台灣
- 2024年12月3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本會會訊設計為每月推出,每月將會替各位盟員精選該月三至五則教育新聞,並且分享聯盟近期活動辦理情形及未來活動,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 一、李慧生理事長的話 - 77年等不到國民黨反省,二二八遺族李榮昌辭世
3 月 10 日傍晚,李瑞漢妻子邱己妹剛做好一鍋魷魚粥,憲兵就闖入李家,在沒出示任何文件的情況下,將李瑞漢、李瑞峰、林連宗三人用黑布蒙眼,拖上吉普車,從此消失無蹤。年僅 15 歲的李榮昌追出門外,被父親用日語喝令「昌ちゃん、帰れ!(小昌,回去!)」李榮昌事後回想,父親很少用這麼嚴厲的口氣說話,很可能是自知將要「受死」。
本就讀建國中學的父親李榮昌,15歲目睹李瑞漢遭國民黨軍警抓走後,因為建中門口擺放蔣介石銅像,就拒絕到建中讀書;後來在李登輝當總統時,李榮昌與妹妹李月美是第一批願意站出來控訴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家屬。因為至今為止,李瑞漢、李瑞峰音訊全無,連屍骨都不知在何處;這也是為何李家每年3月10日都會聚在一起吃「魷魚糜」的原因。
然而我父親留日回台後就在台灣銀行上班,其職場表現相當優異,可是終其一生無法高升,就因他是二二八受難家屬第二代的身分。後來在彰化銀行國外部副理退休,這也是為何很多二二八二代都選擇出國定居,因為在台灣會一直遭國民黨政府打壓、點油作記號,因此我父親曾說,「台灣人若不站起來,國民黨絕對會繼續霸占台灣,國民黨一定要倒下,否則台灣人永遠會是奴隸。」
父親雖蒙主恩召,但我會繼承遺願繼續將二二八事件的史實,透過教育讓下一代孩子都知道。
• 二、文教專欄
1.我不想高攀炎黃子孫
監事主席 溫貴琳
為什麼許多中國人都自稱「炎黃子孫」?筆者不惴鄙陋,從史記和甲骨文出土來探討這個問題。
史記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和文學巨著,為生於大概是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的司馬遷所寫。
史記全書共計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含太史公自序),總共五十多萬字。
「五帝本紀」是全書的開頭,記載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事蹟,也記錄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初民抵抗猛獸、治洪水、栽種五穀、推算曆法等多方面的問題。其中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都很精彩。尤其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的「戰爭與聯合,最後融為一體,定居黃河流域,創造遠古時代的燦爛文化。」中華民族(清末民初學者如此稱呼)五千年歷史就此開始,中國人尊稱黃帝為中華民族開國始祖,自稱炎黃子孫。
直至光緒年間,有人以甲骨(龜版、龍甲)當藥材賣給藥店。光緒25年(1899年)王懿榮在甲骨上發現文字,從此為人所重視,紛紛挖掘出售。民國17年,中央研究院與河南博物館合作開挖,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先後獲得甲骨文11萬片。依據董作賓的估計,總字數大約三千字左右,可識之字有1377個,其中有「依類象形」的文,也有「形聲相益」的字,再對照「殷本紀」,斷定為商代文字,推估商朝可能是中國信史的開始。
司馬遷撰寫史記,號稱取材於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尚書,但缺乏地下史料佐證,「炎黃」是否真有其人?尚待考證
先祖五胡亂華時隨著中原人士南遷廣東梅縣,第十八世祖在清領時代定居屏東高樹。其間兩世娶平埔人氏為妻。先父入贅溫門,我從母姓以為承祧,此乃平埔族母系社會的遺留。我曾祖父聯姻排灣族,因此我有屏東縣牡丹鄉親戚。
夏威夷語言學者白樂思(Robert Blust, 1940 - 2022)認為台灣原住民與中國無關,台灣是南島語系的原鄉。因此,我是台灣人,不想高攀「炎黃子孫」,更不贊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四處侵略。
2.施並錫畫家的心路歷程
聯盟顧問 李川信
集畫家、作家、藝術教育家於一身的施並錫教授,著作、畫作等身,最近又要出版《阿T正傳:丁茂村記事簿3》。忝為施教授多年的好友,為感念其對台灣的付出與貢獻,我樂於寫幾行感言,祝福並錫兄出版新著。
施教授常回顧黨國控制、作威作福時代的教育怪現象,用幽默反諷的文圖,提出嚴厲的批判。同時也對受教時富有愛心、啓發性的小學中學及大學師長懐念感恩。為回饋任教的師大,在師大百年校慶,施教授慨捐10幅校園風景畫作供學校典藏,這就是:吃果子拜樹頭、吃米飯拜田頭的風範。
施教授透過彩筆,將土地感情蘊含的生命力,化做藝術創作動力,以捕捉生命的悸動,因而享有高度藝術成就的畫家,他也有一顆悲天憫人、人道關懷的心,對人權、弱勢、公益團體長期投注關切,經常在其文章、畫畫作中呈現出來。只要是熱愛社會、疼惜台灣,認真付出力量的團體,施教授都願意以實際行動捐畫義助。施教授長期關注我們安身立命的土地,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百年來最大的地震,當他到災區現場看到滿目瘡痍的災情,感觸良多,決定畫下這一切當歷史的記錄,因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2023年他決定把20幅「大地關懷」系列作品,捐贈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期待這系列畫作開啓藝術與科學的交會,推動藝術與防災教育,讓自然與文化知識成為衆人的力量。
施並錫承襲台灣知名前輩畫家李石礁、廖繼春的畫風及精神,就如同廖繼春之子廖述宗教授所說:「我畢生只有一個願望,希望台灣能成為一個獨立、民主、進步、有品質有尊嚴的國家。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將我的熱情、心力與研究成果奉獻給台灣」。這最能表現施教授的心境。
施教授擅長用豐富的色彩,刻畫台灣的歷史、人文、政治和社會道德關懷。對台灣的社會現象更有獨特的見解,用畫龍點睛、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情呈現,是一位熱愛鄉土、關愛國家的畫家。施教授本於繪畫反抗哲學的理念,對1947年228大屠殺及50年代白色恐怖特別有感,期盼轉型正義的工程早日落實。2021年特別捐贈228歷史畫作給228國家紀念館典藏,希望對228歷史教育的推廣與反思,帶來更深的幫助。文學大師李喬說:「我的寫作始終關懷土地、凝視台灣;我的作品始終歌頌讃美那些反抗者,我的文學觀志在反抗、反抗就是愛」。這就是並錫兄的寫照。
對中國「入島、入戶、入腦」的文教統戰威脅,以商逼政、外交圍堵、軍事威嚇、找尋政治及民間代言人,現在更用在野國會多數進行政變,癱瘓政府,步步進逼台灣,配合統媒及其協力者政客到處散播,其目的就是要瓦解台灣人的心防,施教授更警告我們,隨時隨地都要有危機意識,以提高警覺。
中國為了達成併吞台灣的野心,對台統戰無孔不入,認知作戰就是其中的一環。從民間、政黨、國家認同等紛爭事件,可看出中共打擊台灣、隨時隨地製造內部矛盾、階級世代鬥爭。中共領導人常說:「打台灣,不如買台灣;買台灣,不如亂台灣」。施教授經常在圖文中提醒國人,對中國的認知作戰不能不慎。
3.中華台北不是台灣的國家概念
潘威佑(社團法人台灣教師聯盟副理事長)
在國際場合,我們經常看到「中華台北」這個名字出現在各種賽事或會議中。然而,對於生活在臺灣的人來說,「中華台北」的存在常常引發國家認同的困惑。在教育的語境下,我們更需要清楚地告訴下一代,「中華台北」只是一個特殊歷史背景下的國際稱呼,並不是台灣的國家概念。
一、名稱的歷史背景
首先我們需要讓學生了解「中華台北」的由來。1981年為了能夠參與奧運等國際體育賽事,台灣被迫接受「中華台北」的名稱。這個妥協的產物是由於中國的政治壓力,導致台灣在國際場合無法以自己的正式名稱「台灣」或「中華民國」參賽。因此,「中華台北」是一種國際政治下的權宜之計,目的是在不挑戰國際秩序的情況下,爭取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機會。然而,這個名稱與台灣的國家定位和歷史背景並不完全相符。如果教育不加說明地直接使用「中華台北」來代表台灣,會導致學生對自己國家的認識產生偏差。
二、教育的責任是建立清楚的國家認同
在教育中,我們的責任是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所屬的國家,並對自己的文化、歷史和國際身份有清楚的認識。如果我們直接教導學生「中華台北」等於台灣,那就等於模糊了國家認同的概念。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能夠自信地認同自己的國家,並在國際場閤中以一個台灣人自居。然而,「中華台北」的名稱背後代表的卻是一種妥協與不完整的身份,這與教育應傳遞的真實性與清晰性是矛盾的。學校應該向學生說明,「中華台北」是國際社會中使用的一個特殊名稱,而台灣的國家身份應以自身的歷史和現況為基礎。
三、國際參與的現實與教育的挑戰
的確在某些場合下,「中華台北」這個名稱是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唯一選項。例如在奧運會、APEC等場合,這個名稱讓台灣能夠保持一定的國際能見度。然而,我們不能因為現實的政治壓力,就將「中華台北」內化為國家的正式名稱。教育的角色是超越現實的妥協,幫助學生理解這背後的脈絡與限制,讓他們明白這是一個被迫接受的選項,而非台灣真正的國家名稱。只有讓學生掌握這些背景,他們才能在未來面對國際議題時,擁有更清晰的觀點與更強的文化自信。
四、讓教育回歸真實與清晰
最後我們要強調,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傳遞真實與建立清晰的價值觀。「中華台北」的名稱固然在國際場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在教育體系中,我們不能模糊化這個名稱的意涵。學校應該鼓勵學生了解台灣的歷史、文化與國際處境,同時培養他們對自己國家的自豪感與認同感。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完成它的使命,讓下一代在國際舞臺上既懂得現實的挑戰,也能自信地說出:「我是台灣人。」
「中華台北」並不是台灣的國家教育概念,而是一個特殊時空下的妥協稱呼。我們需要通過教育,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名稱的由來與限制,並建立對台灣的正確認同,讓他們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 三、本月教育新聞
1.借鏡台大「校學士」 教育部推8校試辦跨領域學士學位
2.跨世代/ 學生探究教育現況 蕭美琴嘆:有些問題40年來都沒改變
3.教育部114學年試辦第三人生大學 將採累計學分
4.南市玫瑰墓樂團、吳震星藝師獲社會教育貢獻獎
5.教育部已與美國23州合作 再與羅德島州中小學教育廳簽合作備忘錄
• 四、聯盟活動紀錄
1.2024 民主教育教師研習營
2.2024種子教育暑假研習營
3.2024年台灣教師聯盟海洋教育研習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