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2024年10月份會訊
- 教師聯盟 台灣
- 2024年10月29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本會會訊設計為每月推出,每月將會替各位盟員精選該月三至五則教育新聞,並且分享聯盟近期活動辦理情形及未來活動,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 一、李慧生理事長的話 - 家庭與學校如何塑造誠實美德:從《木偶奇遇記》故事給我們的啟發
《木偶奇遇記》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童話,講述了木偶皮諾丘的成長歷程,從不成熟的木偶到成為真正的小男孩。皮諾丘因為常常編造謊言而引發一連串麻煩,這段故事引人思考誠實品格的培育:孩子的誠實應該從哪裡開始?學校的教育是否足夠,還是家庭在其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將從這兩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家庭教育是建立孩子誠實態度的基石。皮諾丘雖然有變成真人的夢想,但他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往往透過撒謊來逃避責任,最終反而讓自己陷入困境。這表明家庭環境對品格形成的重要影響。父母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無形中為孩子樹立了榜樣。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展現真誠,並在孩子犯錯時採取包容且理智的態度,引導他們學會正視錯誤,那麼孩子就能從小理解誠實的可貴,並在未來的人生中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
學校則在誠實品德的深化教育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學校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塑造人格的訓練場。教師透過課程設計與互動,讓學生理解誠實對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重要性。透過團體合作或角色扮演活動,孩子能親身感受到誠實如何影響團隊信任。同時學校也運用獎懲制度鼓勵正面行為,幫助學生在行為規範中建立道德準則。透過這些方式,學校教育為孩子的誠實品格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值得一提,誠實教育不僅限於家庭或學校的單一責任,而是需要多方面協同努力。孩子的成長不僅受限於家庭和學校環境,媒體、朋友以及周遭文化都可能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家長和教師需要彼此支援,共同營造出一個充滿信任與正直的成長空間。此外,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自我檢討與反思,也能幫助他們更深刻地體會誠實的價值。只有在各方力量共同配合下,孩子才能真正內化這項重要的美德。
《木偶奇遇記》故事提醒我們;習慣性說謊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要讓孩子具備誠實的品德,家庭與學校的雙重教育都必不可少。家庭的培養奠定了道德的雛形,而學校則進一步強化這些價值觀念。當家長與老師密切合作,提供一致的教育方針,孩子就能在成長路上養成誠實的態度,像皮諾丘一樣,最終成為心靈成熟、品格優良的「真正大人」。
• 二、文教專欄
1.從留侯論談情緒管理教育
監事主席 溫貴琳
近來,桃園某高中學生持彈簧刀攻擊情敵,宜蘭某高職傳出學生遭霸凌事件。顯見學生面對情感壓力,無法妥善處理,導致情緒管理失當。
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蘇軾應制科考試時所提出的進論--「留侯論」。其開宗明義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鬪,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然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留侯論」提到,張良因為有「不忍忿忿之心」,才會有博浪沙襲擊秦王之舉。此一魯莽行為為圯上老人所深惜,所以命以僕妾之役,深挫其銳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以後張良不僅自己遇事能忍,輔佐高祖亦勸高祖能忍(見史記高祖本紀),終使高祖建國成功。
「留侯論」全文以「忍」貫穿終始,蘇軾強調不能忍者,即不足為勇;而有大勇者,則必須能忍。這是一篇生命教育融入國文教學的好題材。
家庭中,親子關係的緊張、夫妻的始亂終棄;酒桌上一言不合、打架掀桌;街頭男女爭風吃醋,拔刀相見;立法院立委諸公造謠抹黑、咆哮怒罵。凡此惡行惡狀都源於缺乏自覺自省的習慣,以致遇事不經大腦、意氣用事,終致情緒失控,而造成錯誤。
108課綱,高中「教部必修」將生命教育、生涯規劃、家政三科列為「綜合活動」,高中三年共修習四學分,無疑是課程發展的進步。但「統整人格與情緒」的議題,僅是「生命教育」一小章節,教學時數所限,績效不彰自可想見。
學校如想重視生命教育,除鼓舞教學時對於教材的縱向銜接和橫向統整,做一番融入工夫以外,不妨利用團體活動、校定選修時段彌補。諸如週會的專題演講、班會的討論題綱、社團活動的專案踩踏。
學校必修、選修課程,往往是「課發會」依據學校願景、學生圖像共同商討而定。然而你可曾想到在民主開放的校園,課發會經常是各領域(各學科)教學時數巧取豪奪的場域。就目前社會氛圍而言,學校要推動一條無助升學,可以弘揚「人格與情緒正向發展」的途徑,必須端看校長的魄力以及教師是否具備「全人教育」的素養而定。否則,只好虛應故事,走一步算一步,如是而已。
2.數位融入在地戶外教學
聯盟顧問 李川信
為配合108課綱,運用現代科技,用創新的思維達到學習的效果,因應科技及不可預測的疫情,從事遠距視訊教學、視訊會議,這都是教師隨機應變能力的展現。
從許多教學的案例,進行情境、地圖實景的教學活動,現場遇到的問題,可以隨時修正,現場較容易掌握,效果也會更好。 以實體(真實)為本,數位科技為輔,施行在地戶外教學,將科技導覽的棒子交給孩子,讓學生、家長、社會人士有共同參與的空間。運用good map地圖街景的使用方法、路線圖,進行認識方向、空間環境。如何指導運用科技產品,來幫助有效學習的課程,已成為現今教育職場上最重要的課題。
這也點出目前戶外教學的現狀,現今畢業旅行或戶外教學都以玩樂為主,俗稱:3、6、9(劍湖山、六福村、九族文化村主題樂園為主。另由旅行社代辦,失去戶外教學的目的,如何加以改善,成為教育的關鍵。戶外教學活動可以增加桌遊活動,設計有意義的內容或線上遊戲,增加戶外教學的趣味性。我們的教育也可以從紙本教科書,移動到線上、桌遊、載具,移入每個人的生活中,讓教育文化的穿透力更深入更普級。 桌上型益智遊戲簡稱桌遊,又稱不插電遊戲,有:卡片遊戲、圖板遊戲、骰牌遊戲以及其他在周邊或任何由數名玩家,面對面於同一空間玩的遊戲之總稱。多數使用圖板、紙卡、骰子、公仔、籌碼、沙漏或其他特殊情境道具,一般而言,圖板遊戲在區域遊戲上表現最好,卡片遊戲則以短取勝,骰子遊戲的隨機性是展現趣味所在,紙筆在推理遊戲最常使用。這些都在現場教學上深受學生的喜好,值得教育界重視,也可讓產業界開發桌遊創新產品。
戶外教學參訪,古蹟史實不能改變,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從原住民、陸上或海洋,製作一個新的線上版,用穿越時空方式,讓歷史活生生的呈現在眼前,也可拍攝具宏觀的紀錄片,用自己的話語權詮釋,向世人介紹台灣。 在台灣多數中、小學校的校外教學都全年級的團體活動方式,因團體性及一致性,比較欠缺學生的自我個性。而學校辦理校外教學、住宿營隊活動,為了避免麻煩,大多委託旅行社辦理行程規劃,再透過採購法的規範,採公開上網等規定辦理,一旦招標完成,得標之旅行社,就接手召開相關工作,學校就不用負責一些瑣碎事務,只要詢問旅行社進度,較省時間及工作量,但缺乏師生、家長參與討論學習互動的空間,也會失去户外教學的意義。
日本對中、小學學校的校外教學之推動,期望由學生、家長共同規劃,老師只是從旁協助配合,他們比較强調,個別及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生自己招募選擇成員,每組成員4-8人,各組提出計劃後,老師協助編寫學習單,短距離為了方便,以步行或搭計程車為主要工具,計程車是由學校統一招攬,計程車司機必須沿途隨時解說,所以司機也應具備基本的歷史知識及人文素養。由於是長期配合方式,安全也較有保障,這種活動方式,值得台灣人學習。 這種戶外教學可藉由規劃過程,訓練學生參與小組活動的自律、自主能力,此外也能活化區域性旅遊的機能,提升計程車的鄉土教育意義。如果同樣的戶外教學,一方是小組成員圍繞著當地的司機或導覽者,認真聆聽、愉悅的一起討論,另一情景是搭上大型遊覽車,由旅行社規劃行程,其所產生的效果,會截然不同。 日本學校戶外教學參訪活動,是由地區教育委員會、家長、學校共同籌劃,分組編輯學習單、導覽手冊,來進行教學,這些過程或方法都值得台灣教育界借鏡。
3.防衛救災技能與實務演練,應用於跨領域教學專案概念
潘威佑 副理事長
對於民防教育,教師可設計一個跨領域的教學專案來教授,並有效提升學生的危機應變能力及公民責任感。今提供目前國高中課程中,歸納一些具體的課程設計步驟與建議,協助教師在課程中融入民防相關內容。
一、教學目標設定:明確設定教學目標是設計專案的關鍵。這些目標應包括:
(1)理解民防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民防在日常生活及緊急情況中的角色。
(2)提升應變能力:透過實際演練和模擬情境,培養學生的危機處理能力。
(3)增強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參與社區防災活動,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
二、跨領域整合:
1.選擇學科:選擇適合的學科進行整合如:
(1)公民與社會科學:探討公民責任及國家安全,分析民防在社會中的意義。
(2)自然科學:教授自然災害的特性及應對措施,如地震、洪水等。
(3)健康與體育:進行急救技能訓練,強調體能在災難中的重要性。
2.課程設計:設計課程時,採用專題導向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完成一個與民防
相關的專題。包括:
(1)主題選擇:由學生選擇一個與民防相關的主題,如「地震應變計畫」或「社區防災演
練」。
(2)研究與準備:學生透過查詢資料、訪談專家等方式進行深入研究,了解該主題的背景
和實際應用。
(3)實作活動:設計模擬演練或實地考察,例如進行一次避難演練或參加社區的防災活
動。
3.實務性活動:模擬演練時,定期舉辦模擬演練是提升學生實務能力的重要方式。
活動如下:
(1)避難演習:模擬地震或其他災害情境,讓學生實際參與避難過程,學習如何快速反
應。
(2)急救訓練:邀請專業急救人員來校授課,教授心肺復甦術等基本急救技巧。
同時在社區參與部分,引導學生參與社區的防災活動,例如:
(1)志願服務:鼓勵學生成為社區避難所的志工,協助災後重建工作。
(2)舉辦講座:邀請民防專家來校分享經驗,提升學生對於國家安全和自我保護的認
識。
在評估方式部分,可評估學生在專案中的表現可以採用多元化的方法,包括:
(1)自我評估: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
(2)同儕評估:透過小組內部互評,促進合作學習。
(3)教師評估:根據學生在專案中的參與度、創意及成果進行評分。
最後加入國際經驗借鏡經驗;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如芬蘭和日本的防災教育,可以
為我們的教學提供靈感。
(1)芬蘭全面防衛教育:將危機管理融入高中課程中,加強學生對於國防及社會責任感
的認識。
(2)日本的防災教育模式:定期進行地震避難演練,使學生熟悉應對流程。
通過跨領域教學專案,教師能夠有效地將民防知識融入日常教學中,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危機應對能力,也增強了他們對於社會責任的認知。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助於培養未來具備全面素養的人才,也能夠促進整體社會安全意識的提升。
• 三、本月教育新聞
1.學團要求落實月經平權 教育部建議各校由性平會統籌
2.台灣父母教育選擇權亞洲第一!學生人數激增12倍,實驗教育為何成選校新選擇?
3.學生手機成癮 教育部將訂規範
4.2025「台灣台語」認證考試今起開放報名!8月場將改採電腦化測驗
5.教部補助大專推轉型正義教育 每案最高30萬
• 四、聯盟活動紀錄
1.2024 民主教育教師研習營
2.2024種子教育暑假研習營
3.2024年台灣教師聯盟海洋教育研習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