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台灣教師聯盟2023年七月會訊

  • 作家相片: 教師聯盟 台灣
    教師聯盟 台灣
  • 2023年7月31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本會會訊設計為每月推出,每月將會替各位盟員精選該月三至五則教育新聞,並且分享聯盟近期活動辦理情形及未來活動,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 一、李慧生理事長的話 - 2023暑假教師研習營談台灣教師社會力培育發展


  今年台灣教師聯盟於718、719在台北市南海路228紀念館舉辦暑假教師研協營,會中邀請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潮網科技行銷長陳詩寧、李惠仁導演、台師大台文系教授林芳玫;會中分別對於以台灣社會生命力、教學的數位應用、台灣紀錄片、是誰在說故事為題進行演說。


  蕭資政在分享台灣社會生命力有提到;台灣社會生命力(Social Resilience)是指一個社會在面對各種壓力、挑戰和變革時,能夠持續適應、調整和發展的能力。這種生命力體現在社會的穩定性、繁榮程度、共融性、抗壓性和創新力等方面。可以從多個層面來探討:

(1)經濟生命力:台灣擁有多元的經濟結構,涵蓋科技、製造、服務業等領域,並且在全球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台灣的經濟韌性能夠應對外部衝擊和挑戰。

(2)社會安定性:台灣社會相對穩定,政治制度健全,法治觀念普遍根深蒂固。社會的安定性有助於減少內部衝突和動盪,促進共融和發展。

(3)技術與創新力:台灣是科技發達的國家,擁有眾多技術人才和研發實力。這使得台灣在面對挑戰時能夠借助創新科技來解決問題。

(4)教育體系:台灣擁有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教育促進了知識傳承和持續學習,有助於社會的發展。

(5)社會凝聚力:台灣社會有著深厚的文化和傳統,這種凝聚力使得不同族群和社群能夠共同面對挑戰,團結一致。

(6)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台灣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推動綠色經濟和減碳措施。這種意識有助於應對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

(7)社會創新:台灣社會在面對挑戰時,能夠快速調整策略,采用新的方法和理念,迎接變革。

儘管台灣社會擁有相當強大的生命力,但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人口老化、經濟結構調整、政治環境等。社會的生命力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不斷地進行評估和改進,以應對未來的變化和挑戰。


  陳行銷長在課程中闡明教學的數位應用(Digital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數位科技和工具來提升學習體驗、教學效果和學習成果的做法。這些數位應用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在線學習平台:這些平台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教科書、課程視頻、線上測驗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進度和興趣來學習,而教師可以透過平台來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表現。

(2)數位教材:數位教材是傳統教科書的電子版本,通常具有更豐富的互動元素,例如動畫、影片、聲音效果等,可以更生動地呈現知識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

(3)網絡教學工具:各種在線工具和應用程式,如視頻會議軟件、互動白板、在線共享文檔等,可以讓教師和學生在不同地點進行即時的教學和互動。

(4)數位評估工具:數位評估工具可以用來進行線上測驗、問卷調查,還可以自動評估學生的答題,節省教師的評分時間。

(5)教育遊戲:教育遊戲是一種結合教育目標和娛樂元素的教學方法,通常以遊戲的形式來讓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增加學習動機和興趣。

(6)視覺化工具:利用數位視覺化工具可以將抽象的概念轉換為直觀的圖像或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內容。

(7)社交媒體和網絡互動:教師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平台來和學生進行交流,分享學習資源和最新信息,並建立更融洽的師生關係。


  教學的數位應用可以提供更多元、更靈活的學習方式,並且能夠個性化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然而,要確保這些數位應用的有效運用,需要教育機構和教師不斷地進行相關的培訓和專業發展,以提升教學技能和數位素養。同時,也需要注意數位教學中的隱私和安全問題,保護學生的個人信息和數據安全。


  李導演說明台灣紀錄片多樣豐富,以不同主題和風格展現台灣的歷史、文化、社會和自然景觀。以下列舉一些較知名且具有代表性的台灣紀錄片:

1.《紀念日》(A Time to Remember,導演:楊雅喆):該紀錄片記錄了228事件(1947年台灣發生的政治事件)的歷史背景,以及尋找和記憶受難者的過程。

2.《看見台灣》(Beyond Beauty: Taiwan from Above,導演:蔡明亮):透過航拍方式展現台灣的美麗自然風光,呈現獨特的地理景觀和人文特色。

3.《流浪巴黎》(Le Moulin,導演:陳慧明):本紀錄片講述一位台灣婦女因愛而留在巴黎的故事,探討移民、跨文化議題。

4.《布袋戲》(Puppetry Art,導演:楊孟軒):介紹台灣傳統布袋戲的藝術和文化意義,以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流傳情況。

5.《悲情城市》(City of Sadness,導演:侯孝賢):雖然這部電影是一部劇情片,但它描述了台灣歷史上重要的時期(二二八事件)以及人們在政治動盪中的生活。

6《孩子們在台灣》(Hebei Taipei,導演:郝柏村):本紀錄片探討了兩個中國陸生在台灣求學的故事,以及他們在陌生環境中的生活和掙扎。

7《來去台灣》(Beyond the Arctic,導演:鍾欣凌):紀錄了台灣藝術家在北極環境中進行創作的過程。


  很多台灣紀錄片中的一小部分,台灣的紀錄片製作領域相當豐富,涵蓋多樣的主題和風格,不斷豐富和展現台灣的多元面貌。


  林芳玫老師對於台語故事的闡述有說明過往的歷史進程,台語故事演變得至今,結合母語教學跟文字動態,讓聆聽者更能感悟教學意涵。


  戶外教學的行程,我們有帶去台中霧峰林家花園跟桃園白沙岬燈塔進行戶外教學,老師們個別參訪具有霧峰林家花園「萊園」,是霧峰林家頂厝的後花園,更是台灣四大名園之一。由林文欽為感謝母親羅太夫人所建。也去立院議政博物館。參訪具有古色古香的台灣閩南式建築之美,也去看到台灣民主先驅立法院的承先啟後,也讓各位老師們都能學有所獲。

  對於民間社團辦立社會教育力的活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校老師能夠利用寒暑假課餘時間,充電自己,提升知能,育人必先育己;希望結合民間力量,讓社團本身具備社會教育力的功能能更重發揮,讓學習像循環般,生生不息。


• 二、文教專欄

1.淺談台語的文化底蘊

監事主席 溫貴琳校長


  小時,家居老幼都講台語;國校初中時,唯有上課使用國語(華語)和老師互動,校園內同學間的交談還是使用台語。我們不在乎會被掛[狗牌]。


  在我就讀的師範學校,講台語被逮到,便是周末禁足,不得[歸省],甚至遭遇[勞動服務]的處罰。學校每周三朝會則安排抽籤上台[三分鐘演講],讓我膽戰心驚。因為我的華語充滿[台灣腔],屢受嘲笑。


  師範學校的[國語]課,老師滿口的京片子。他教學[捲舌音]、[兒化韻]、[繞口令]、[破音字],字正腔圓,新鮮有趣。頓時,覺得北京話是多麼高雅,我更加自卑。這位來自中國北京的國語老師說,國語學不好,將會削減表達和寫作能力,無法勝任國校老師的工作。


  直到進入大學,研讀文字、聲韻、訓詰學,眼界大開,境界更高。驚覺台語保留最多漢語中原古音,何其崇高,使我感受充沛的文化底蘊。到底台語有多大魅力?值得我們奮力振衰起弊。


  南北朝五胡亂華,華北長期戰亂,原先在河洛地區的士農工商紛紛逃到江南避難,有一支長年遷移到閩南漳泉地區。語言和文化,常因民族的遷徙,或融合、或播遷。隨著戰亂,漢文化由黃河流域移至閩粵,中原音韻亦順勢翻轉而來。(見林尹教授聲韻學通論)。


  清末錢玄同指出,元明清時代,北京為政治中心,因人際交往頻繁,共處一堂,彼此談話必須犧牲其方音之不能適用者,而操彼此可以共喻之普通音。此普通音,俗稱官話,為六百年來一種不成文之國語。


  北京地處黃淮平原,因受突厥、蒙古、女真語言的衝擊,北京話保留的中原古音似乎受影響。因此,蘊藏漢語中原古音者,北京話不如台語、客語。


  民初王照、勞乃宣等學者欲以音標之形式取代舊日之反切,用意甚美,惜因北京一隅之音為全國標準音而所作音標又不甚美觀,以致未能通行。


  1913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徵集各省代表審訂國音,遂製成注音字母39文(聲母24、韻母15),音讀以所謂北音者為主。此後中華音韻脫離韻書時代而進入音標時代。注音字母於1918年11月公布,1930年4月改為注音符號通行至今。


  至於台語保留中原古音者浩如煙海,不勝枚舉。茲僅例舉清代錢大昕所稱[古無輕脣音,凡輕脣皆讀若重脣]及[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兩點,以明其概要。


  錢氏所謂輕脣[非敷奉微]四紐古音讀若重脣[幫滂並明]。譬如[輔仁大學]之[輔](扶武切),發音時,華語ㄈ聲,台語ㄆ聲(重脣),台語發聲與古時同。


  錢氏認為古人原無舌上舌頭之分,其舌上[知徹澄]諸紐古音讀與舌頭[端透定]諸紐同。[知]、[端]發音,華語分別為ㄓ、ㄉ聲,台語均為ㄉ。[徹]、[透]發音,華語分別為ㄔ、ㄊ聲,台語均為ㄊ聲。以上錢氏所說,古無舌上舌頭之分,由台語可以證明。


  再從詩詞作品的押韻來看台語的中原古音之美。茲舉後蜀花蘂夫人回答宋太祖有關後蜀被滅亡的原因。其詩曰:[君王城上豎白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再無一個是男兒。]本詩韻腳為[旗]、[知]、[兒]都屬[支]韻,用華語念來有些佶屈聱牙,用台語則為清爽協韻。


  此外,入聲字散播於華語四聲中,發聲收尾短促有力,用台語極易辨識,不懂台語只能靠經驗累積所得,較為吃力。


  台語不僅是人際間交談工具,它滿載著充沛的文化底蘊。然而幾十年無情風雨的摧殘,它就像風中的殘燈孤影。所幸近來政府的大力支持,台語教師的多方奔走,父老對於子弟的深切勸勉,似乎呈現[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氣象。


2. 欣喜台灣國際團結法通過,台海安全更保障

副理事長 潘威佑


  美國26日通過「台灣國際團結法案」,由聯邦眾議院內容主張: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不涉及台灣,聯合國2758號決議是在1971年10月25日通過的。這個決議的核心內容是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視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並承認中國大陸政府在聯合國中佔有中國的席位。具體來說,聯合國2758號決議規定:(1)授予中國大陸政府代表中國的席位。(2)將中國的名稱由「中華民國」改為「中國」。(3)承認中國大陸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個決議的結果是,台灣(中華民國)失去了在聯合國中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參與的地位。同時,中國大陸成為聯合國中唯一被承認的中國代表。


  對於中共在國際上汙衊台灣的相關事項,阻擾台灣參加國際組織,美國利用此法案通過說明挺台灣的具體立場。法案內容指出:「2758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聯合國內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但並末處理台灣與台灣人民在聯合國或任何相關組織的代表權問題,亦沒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台灣關係上採取立場,或包含任何關於台灣主權的聲明。」


  1949年國民黨打輸内戰,在台灣重建新政府,國際上持續宣稱代表全中國,兩岸的外交法律戰持續進行。後來台灣愈難維持足夠的國家支持,所以就在聯合國採取奇招:每年先用「簡單多數」把中國代表權問題投票變成「重要問題」,如此一來中國就必須要掌握三分之二票數才能贏。靠著這招我們在聯合國續命了十餘年,美國曾經提議雙重代表權,讓「兩個中國」都在聯合國裡面 (但中共會變成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蔣介石一直拒絕。後來美國開始聯中制蘇,季辛吉密訪中國且安排尼克克森總統訪中,全世界知道美國要支持中國了,蔣介石這才改變態度說不拒絕雙重代表(就是接受的意思),然而1971年為時以晚,我們在「重要問題」的提案就失去半數支持而不通過,接下來表決必輸,因此只能自行宣布退出。


  近幾年台美關係的正常化,加速台灣安全的更進一步,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挺中政黨人士對台美關係的阻撓的詆毀。放出許多假消息去渲染民眾的認知,如果今天沒有美日中等友好國家的奧援,中共對台攻勢絕對更加強一大步。台灣教師聯盟每年寒暑假都積極舉辦相關教師研習活動,其目的就是希望台灣的老師能夠教導我們的學生,除了「教育是最好的國防」;如何積極向上,認同台灣,胸懷世界、人親土親;期待未來建立一個屬於民主自由、繁榮昌盛的新台灣。


3. 杜正勝-台灣主體教育的建構者

聯盟顧問 李川信


  杜正勝(1944~ )高雄市永安區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研究,曾任小學教師、大學教授、中研院史語所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教育部部長等要職。1992年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是著名歷史學者,專長為「中國古代社會史、文化史、上古史」。


  1995-1998年兼任教育部國立編譯館,國中認識台灣社會篇編審主委及主編,高中歷史科編審主委,提出以「同心圓史觀」為架構,編寫中學歷史教科書的主張。


  故宮博物院院長任內,收集、借用全球在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古地圖,首次舉辦「看到台灣輿圖」特展,深受好評。他更提出以台灣為核心,倒轉90度看台灣地圖。橫躺台灣的地圖,卻被泛藍人士謾罵為台獨意識。


  教育部長任內提出施政四大主軸,「培養現代國民、建立台灣主體性、拓展全球視野、強化社會關懷」,並親自走遍台灣各角落,所作所為都在強調台灣教育的主體性。他曾自述一生的教育理念有三大要點,「去法西斯化、自由化、本土化」,被譽為台灣主體性教育的建構者。學術著作有《古代社會與國家》、《新史學之路》、《吾土與吾民-社會篇》、《中國文化史》、《台灣心台灣魂》等10餘本。


• 三、本月教育新聞

1.三所大學明正式停招!教育部協助轉學 教職員有薪可領


2.性別平等教育法三讀 明定未成年禁止師生戀


3.性平議題融入教學教案設計甄選活動開跑 歡迎教師踴躍投稿


4.學生團保費「凍漲」!教育部:新學年每人維持525元


5.95歲成大名譽教授李克讓獲教育部「教育奉獻獎」


• 四、聯盟活動紀錄

1.台灣教師聯盟2023年暑假研習營圓滿成功, 感謝大家參與,以下為活動紀錄:


• 五、聯盟活動推廣

1. 2023《人權教育》教師研討會 - 人權教育與轉型正義

本計畫內容符合世界人權公約為基礎,讓未來臺灣教育工作者及學生均能了解人權教育的重要性。藉由目前台灣在人權教育研究的領域,邀請不同層面的專家學者,討論台灣推動人權教育的可行性,並做相關的評估資料

承辦單位:台灣教師聯盟

協辦單位:台灣母語教師協會、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指導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活動時間:2023年8月8、9日,共2天

講者:周婉窈教授、孫語謙台大學生會會長、李泳泉教授、溫貴琳校長

活動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一樓展演廳 (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研習對象與名額:(1)全國公私立各級學校教師。(2)家長及社會人士。(3)研習名額:90名,備取30名,額滿為止。

報名時間:自本日起至2023年8月4日下午5時止。

 
 
 

Comments


02 2396 0900

100台灣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4-2號七樓

©2022 by 台灣教師聯盟官方網站(UTT official).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