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2022年9月份會訊
- 教師聯盟 台灣
- 2022年9月15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2022年9月22日
本會會訊設計為每月推出,今次為首次發行故為7、8月合刊,每月將會替各位盟員精選該月三至五則教育新聞,並且分享聯盟近期活動辦理情形及未來活動。
• 一、李慧生理事長的話
從英國他山之石來看台灣國民素養的提升
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在位長達70年,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最長君皇。日前於蘇格蘭逝世,高壽96歲。藉由此次對於英女皇的瞻仰,其中最具代表的民眾就是從小在擁戴英國皇室家庭長大的足球巨星貝克漢。尤其他在瞻仰過程的禮儀表現,特別的有為有守!舉例而論:
1.他從小到大聽到英國國歌會主動站起致敬。
2.對於瞻仰如一般大眾一般連續排隊13小時,不隨特權待遇行之,這是他對他祖父的致意。
3.對於女皇棺木的敬禮行禮如儀。以上等表現,可看出貝克漢在英國傳統教育下被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並同時也教導下一代懂得如何尊重他人,而大家都是平等,不走捷徑,做自己覺得是正確的事,才是受教育獲得他人的尊敬。
尤其從此次當靈車運送到溫莎堡安葬的時候,由轉播中可看到許多英國民眾很有秩序、沒有吵鬧插隊的行為,魚貫排列於兩側,靜默注視送行隊伍的通過,有人低頭致敬、也有人歡呼慶祝;並多數都有向靈車拋送都鐸玫瑰以表敬意!這些舉動,在在表現對英女皇的思念和尊重。此次英國在全球目光展現下,展現成非常有內涵、成熟國民素養。不單是表現國家莊嚴和隆重的國葬,也看到全英民眾對女皇瞻仰的自發性敬意表現。
台灣教師聯盟今天身為教育工作團體,期待台灣國民教育培養出國民素養的基礎與素質。並且從了解台灣的正確歷史,進階體認台灣的國家認同,進而愛護自己的台灣,自然而然產生對台灣的愛護與尊敬;體現未來對台灣國民素養的提升,從公民教育、國家歷史、國族意識三方面,大家共同來努力!!
• 二、潘威佑副理事長的話
青年就業領航計畫與技職教育的發展未來
台灣自民國六十年至八十年左右,將近二十年的光景,台灣從開發中國家一路竄升成為亞洲四小龍,也造就十大建設開創台灣的奇蹟。回想過去,台灣在技職教育投資的教育資本是比現今還要更高,尤其當時國內中小企業老闆,很多數都是五專、高職畢業生,他們胼手胝足,用他們在學校所學的專業技能及專技證照,開創當時許多產業的經濟奇蹟;就創造台灣錢淹腳目的盛況而言,他們其中的貢獻,著實功不可沒。
回想過去,從廣設大學開始,讓高等教育普及過剩,弱化技職教育的引導,讓台灣多數人一昧往普通高中發展,甚至過程中還曾有綜合高中的變形式學制,讓學生不僅不能一兼兩顧,都學不甚精通;然後教育界跟家長們也在歌頌普通高中及一般大學多麼好同時,讓技職體系感受就是差一大截。
台灣目前即將邁進2023年,回顧這些年的教育改革,隨著少子化的日趨遽增,各校也因學生數的減少,班級數也不斷萎縮;影響不只是私大的減招,更影響高中職的縮編甚至停招。現在政府積極在學校教育政策上不斷轉型的過程中,尋求跟過去不同的路也同時來前進。
潘文忠部長也表示,高中職學生在就學階段,應更加強對自我的探索與認知。畢業後無論參加「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或「青年體驗學習計畫」,都是讓青年學子不急於畢業後馬上就學,對於扭轉社會大眾教育下一代朝升學進路傳統作法別具突破意義。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是針對參加「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學生而設置,由教育部與勞動部分別補助參加者每月新台幣5,000元,至多補助3年,計畫期滿可全數提領36萬元,作為青年升學、就業或創業使用,全案預計自106年8月起推動試辦。
因此,目前政府的政策方針,是希望學生能先就業,如果過程中,覺得學歷仍有不足,可以再回到學校進行在職進修,同時還給學生錢,鼓勵就業存錢,這一些跟過去完全不同的思維,或許,教育也是不斷的一連串的實驗。
技職教育也是要配合國內產業趨勢進行不斷的調整,開創出產業契機的方針,結合業界業師與學界教育的配合,讓學生能夠跟業界專業接軌;種種這些教育方式,都是找出最合宜的方法,對師、生都能夠有更正面的提攜。而青年就業領航計畫這種先就業、後進修的模式,也是讓學生找出多一種可發展的路徑來參考。
其實每項教育政政策的出發點都是美善的,希望找出好的教育模態,幫助學生跟老師,開創更好的未來!!
• 三、溫桂琳監事主席的話
本土語文教育應融入生活
1996年,臺灣第一次民選總統,兩位重量級候選人,李登輝會說華語、臺語、客語、英語、日語;彭明敏會說華語、臺語、日語、英語、法語。
1995年,我陪學生在馬來西亞巡迴演奏,住在吉隆坡的一位「留臺同學會」友人跟我說:馬來西亞許多人都會說五、六種話。包括華語、廣東話、客家話、福建話、馬來話、英語、印度話。
美國堪薩斯大學傑出講座教授游伯龍指出,馬來西亞的華人,生存於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雜居的社會,而且馬來西亞曾是英國殖民地,同時華人本身或祖先又來自很多不同的地方。為了生活的需要,便產生更多語言。(見游伯龍:習慣領域,1977)
國民黨政府敗退來臺,為了重振反共抗俄之精神武器,轉移社會風氣,遂於1952年5月頒布「各級學校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從此高中、大學集會時必須恭讀「蔣公訓詞」,中小學全面禁說方言,媒體限制臺語節目和臺語歌曲。
幾十年的「文化侵略」,華語的字正腔圓,便為國人所嚮往;而看歌仔戲,說臺語被看作「沒水準」。我當校長公開談話,首次夾雜使用國、臺語,曾引發師生的一陣驚呼。
隨著臺灣民主運動的蓬勃發展,拯救母語聲量四起。2019年,立法院通過將華語、台語、客語、南島語系先住民語,英語,並列台灣五大法定語言。108課綱、本土語文從小一到小六,每週共一節課,列入「語文領域」和「國語並列」。然其學習重點和核心素養的表述,則一概闕如。
當前,小學生在校每週一節臺語課,固然是教育的進步;但阿公阿嬤在家依然陪伴阿孫講「國語」,唯恐阿孫講臺語將失去「國語」的優勢。
想起幼年時說臺語要掛「狗牌」的年代,當時我們在學校被迫講「國語」,回到家很自然地說臺語;甚至親友的互動,用『國語』交談,會被當作異類。長大後,也沒有影響我們「國語」的寫作能力。
每週一堂本土語言課,無法扭轉學生母語的聽說能力,更遑論讀寫?究其因:一方面升學不考,不受重視;另一方面學生和家長都滿足現狀,習慣於所處環境,無以提升學習動機。
本土語言的推動,除了學校授課外,更要融入生活。如果有一天,學校校務宣導、各領域教學過程的推演、親子的交談、親友的互訪,在獨尊英語、華語之外,能適時穿插本土語言,臺灣社會便愈趨文明,胸襟更加遼闊。
至於本土語文背後的文化底蘊,確實屬於另一個層次的課題,可視學生狀況,逐步開發。
• 四、李川信顧問的話
為台灣精神奠基的本土文化教育
教育部重視本土文教的推動,早在2002年就成立「教育部本土教育會」,規劃全國本土教育政策及發展方向,並訂定《教育部本土教育實施方案》,針對課程發展、資源推廣及人才培力等面向做長期且持續的推動;可惜因政黨輪替,空轉8年,直至2021年成立「本土教育資源中心」,彙整全國教育資源,發行《台灣學通訊、台灣學研究、在地》等期刊,提供教師教學參考,以用於培育台灣認同的世代,成為今後捍衛民主台灣的主力。
為延續文協百年後,對台灣本土文化教育論述,建立更寬闊完整的基礎,教育部邀集專家學者,舉辦《本土文化教育:三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並出版論文集。
為紮根本土,教育部今年暑假首次結合跨部會7個國立館所,運用館所典藏資源,規劃37場次教師研習,協助教師將本土素材融入教學,增進學生與土地的連結和認同。期待未來也能促使地方民間館所、地方文史工作者共同合作,以建構地方知識體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台灣曾經歷一段不當的語言政策浩劫,幾乎斷送各族群所使用的台語、客語、原住民語。2019年「國家語言發展法」立法後,今年五月行政院宣布:「五年內投入300億經費以推動國家語言」。九月12年國教全面啓動本土語言教學,開創本土語言復振的重責大任。
已故作家葉石濤曾言:「沒有土地,哪來文學」,民間拍攝《台灣男子葉石濤》就是來自土地文學吶喊的心聲。近看吳晟老師的紀錄片《他還年輕》,那愛鄉愛土地的情懷,深受啓發與感動。由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和擊樂文教基金會共同籌劃製作的《俠飛春光》一晨鐘暮鼓蔣渭水音樂劇,即將巡迴公演,此劇在傳承蔣渭水啓迪民心精神,感動散播百年力量,讓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你我,領受悸動的震撼。
長期建構台灣文化主體性體系的莊萬壽教授,最近憂心台灣深受中國侵凌,危機空前,而倡議《台灣精神:台灣活命之根》,鼓勵國人應有認同土地的歷史記憶,認同國家的國民意識,更應具備捍衛家園的敵我意識。
政府的政策,透過本土文化教育的啓蒙與傳播,培育有文化底藴的現代公民;再配合民間自發性力量,形塑命運共同體的民主社會,來彰顯台灣精神,喚醒國人,堅強抵禦外敵,守家國護民主。(作者為台灣教師聯盟資深顧問、北社社員、台灣社社長)
• 五、本月教育新聞
• 六、聯盟活動紀錄
本月適逢教師節,本會理事長與全體理監事敬祝各位老師在台灣教育的路上一切順遂!
本月新增盟員林政華老師加入,本會理事長李慧生女士僅代表全體盟員誠摯歡迎!
• 七、聯盟活動推廣
本會預計將於下月舉辦電影「流麻溝十五號」播映,屆時歡迎各位盟員繳費、報名參與。
Comments